走進青藏地區的寺廟,人們總會被它奇特的香味和造型吸引目光,這些奇特香味來源于青藏地區圣物——酥油花。酥油花作品細膩、精致、華美、艷麗,同時富有獨特香味。皆因為它的原料是青藏地區獨有的酥油。
酥油是牛乳或羊乳經提煉而成。別名又稱酥、蘇、酪蘇、馬思哥油、白酥油。是青藏高原牧民的傳統美食,食用酥油一方面可以提高食物甜美度,另一方面,能及時補充牧區人體所需營養物質。
那么倍受藏族人青睞的酥油是如何制成的呢?
每年7-9月,青藏高原草肥水美,氣候宜人,正值膘肥體壯的母畜產奶的旺季,是提煉上好酥油的絕佳時機。
打酥油
提煉酥油俗稱"打酥油",工具比較簡單:一只酥油桶,一個盛有適量水的大盆。婦女們把濾凈的鮮奶倒入酥油桶里,使之略微發酵。緩慢有節奏的上下搗奶近千次,酥油才從奶中分離,浮于表層。在涼水中用兩手反復捏、攥酥油,直至將酥油團中的雜質—脫脂奶除凈為止。香濃美味的酥油就制成了。由于制作繁瑣艱辛,十分美味,酥油在藏族人心中有較高地位。
產于夏、秋兩季的牦牛酥油,色澤鮮黃,味道香甜,口感極佳,冬季的則呈淡黃色。羊酥油為白色,光澤、營養價值均不及牛酥油,口感也遜牛酥油一籌。